古人修忍境鉴三则

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
【明慧网二零二五年七月二十九日】在《说文解字》中,对“忍”的注释是“能也”,而“能”在《说文解字》里归为“熊属”。“能兽坚中,故称贤能;而强壮,称能杰也。”熊是能者中的杰出者的象征。

华夏族的始祖黄帝号“有熊”,或许并不象表面上看的简单。而在《山海经》中,大禹治水时化为神熊开山辟地,披荆斩棘,是对熊之贤能、坚韧本性的注解。这些典故为我们演绎出“忍”中丰厚的内涵与意境。

苏武牧羊

公元前100年,匈奴示好汉朝,意在重修旧好。汉武帝(前156年-前87年)派遣苏武(前140年—前60年)率领一百多人出使匈奴答谢单于。

当苏武一行人准备返回汉朝时,遇上匈奴内乱,苏武等人被扣了下来,被要求归顺于匈奴。单于先派汉朝降臣,用他自己得到的金钱和官位,以身说法,去游说苏武,都被苏武严词拒绝。

单于就下令把苏武关进地窖,不给他吃喝,想采用长期折磨的办法,逼他就范。

当时正值入冬天气,天上下着鹅毛大雪。苏武在地窖中忍饥挨饿,渴了,就抓一把雪止渴;饿了,就扯了一些羊皮片、皮带之类啃着充饥。过了好几天,竟然没有饿死。

单于见所有的办法都不能让苏武屈服,就把他流放到北海(今贝加尔湖)没有人烟的地方放牧,还对他说,“等到公羊生了小羊,你再回汉朝吧!”

苏武被送到了北海,身边什么人也没有,唯一与他朝夕相伴的就是那根代表大汉朝廷的旌节。匈奴不给他口粮,他就挖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;天气冷了,他就挤在羊群里御寒。

单于知道苏武的处境,就派另一个汉朝降臣说服他,苦口婆心,娓娓道来。最后,苏武说:“我早已做好必死的准备,一定想让我降,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宴,让我死在你面前。”劝降者见苏武赤诚至极,喟然长叹说:“哎,真是义士!我们劝他的人真是罪可滔天。”说罢泪洒衣襟,告别苏武而去。

他每天拄着汉廷的符节放羊。天长日久,符节上的旄尾都掉光了。

冬去春来,花开花落。十九年过去了。苏武胡须和头发已经全白了。

汉朝偶然获知苏武的消息,才把苏武从北海接回长安。苏武去时正是壮年,归来已是苍苍老者。回到长安的那一刻,他的手仍紧紧攥着已经磨光了的旌节。

唾面自干

唐武则天(624年-705年)时期,娄师德(630年-699年)为宰相。他的弟弟娄思潁被任命为代州刺史,临行之时,娄师德问道:“我是宰相,你也担任州牧。我们家太过荣宠,会招人嫉妒,应该怎样才能保全性命呢?” 娄思潁道:“今后即使有人吐我一脸口水,我也不敢还嘴,把口水擦去就是了,绝不让你担心。”

娄师德说道:“这恰恰是我最担心的。人家朝你脸上吐口水,是对你发怒。你把口水擦了,说明你不满,会使人家更加发怒。你应该笑着接受,让唾沫不擦自干。”这就是“唾面自干”的来由,比喻受了极度侮辱,却不为所动。

贤明低调

娄师德曾举荐狄仁杰(630年—704年)担任宰相。狄仁杰拜相后,对此丝毫不知,还多次排挤娄师德,并将娄师德放了外任。武则天察觉此事后问狄仁杰:“娄师德贤明吗?”狄仁杰道:“他担任将领谨慎守职,是否贤明,我就不知道了。”武则天又问:“娄师德知人吗?”狄仁杰道:“臣曾与他同僚,没听说过他知人。”

武则天道:“我用你为宰相:就是娄师德举荐的,看来他确实知人啊。”然后拿出当初娄师德举荐的奏章。狄仁杰汗颜,直叹:“娄公盛德,我被他宽容相待却不知道,我不及他太远了!”

结语

老子(前571年—前470年)在《道德经》中写道:“常德不离,复归于婴儿。”“常德不忒,复归于无极。”圣人处事,以固定的道德真理为指南,不被强权、名利所迷惑,天然朴素,不随波逐流,不趋炎附势,也就不会出差错。

苏武面临极端困境,以超常的忍,持节守志,不改初心,“常德不离”。娄师德作为唐朝的宰相、名将,器量宽厚,举荐贤能者而不求当事人的回报,“常德不忒”,二者都是后世许多人修忍的境鉴。

(编辑:宇澄)

(c) 1999-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




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