雅乐的源起、变迁与回归(2)

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
【明慧网二零二五年十月三十一日】“礼乐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。“乐者,德之华也”,乐是德性外在的光华,乐具备修身养性、教化天下、通神明之德、合天地之和等意义。《礼记》中记载:“古代的圣王制礼作乐并不是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,而是教导人们养成正确的是非观、善恶观,返回到做人的正路上来。”

接前文


晋平公僭越遭天谴

在《太平广记》中记录这样一个故事。师旷,是一位神异之人,人们不知道他出生的年代,也不知道他祖居在哪儿,也不清楚他的活动情况。到了东周晋平公时,师旷因为精通阴阳学而闻名于世。为了杜绝世人的疑虑,他将自己的眼睛薰瞎。

晋平公设宴招待卫灵公一行。酒兴正浓时,卫灵公说:“我来贵国的途中,听到一种新乐,想演奏给您听听。”晋平公便让师涓演奏。师涓还没弹完,晋国乐师师旷就手按琴弦制止说:“这是亡国之音,不能再弹下去了!”

晋平公不解,师旷说:“这乐曲是师延作的。师延曾为纣王演奏这靡靡之音,后来武王伐纣时,师延抱琴投水而死。所以听到这乐曲的人,他的国家也一定会衰亡!”晋平公说:“我就爱好音乐,就让我听完吧。”师涓便一直弹到曲终。

晋平公问师旷:“乐曲中还有比这更感人的吗?”师旷回答“有。”晋平公要听,师旷说:“您的修为不够,不可以听它。”平公执意要听,师旷只得弹奏。弹第一段时,有仙鹤聚集;弹第二段时,仙鹤们鸣唱飞舞起来。

晋平公大喜,又问道:“还有没有比这更感人的?”师旷说:“有。从前黄帝曾用它来大会鬼神,如今您的德义修养不够,不可听它。否则将招致灾祸。”平公说:“我已经老了,所爱好的就是音乐,就让我听听吧。”师旷无奈,只好弹奏起来。弹第一段时,白云从西北天边涌起;弹第二段时,狂风骤雨,廊瓦吹飞。晋平公吓得匍匐在角落里。

此后,晋国大旱三年,赤野千里,晋平公也从此一病不起。

同是一首乐曲,黄帝以天子之尊、演奏与天地同和的大乐来酬谢天地神灵,这是天人合一的得道之举。而晋平公道德不及诸侯,却执意要听与天地同和的大乐,这种用圣人的音乐来满足声色之欲的行为,助长了人的私欲妄念,是对天地神灵的亵渎,所以遭到天谴。

黄帝留下的《乐经》失传,就是人们道德不断下滑,把音乐仅仅作为娱乐的手段,而不是沟通上天的修为,《乐经》没有存在的社会基础,所以就失传了。

俞伯牙悟道

在东汉音乐家蔡邕著《琴操》中记述伯牙学艺的事迹。在春秋时代,楚国的俞伯牙,跟著名琴师成连学习弹琴。成连看他天份很高,便倾囊相授,经过了三年的苦学,伯牙的琴艺已经尽得师父的真传了。可是弹奏起来,总觉的琴声中还缺少了点什么。伯牙为此非常的苦恼。

有一天成连对他说:“伯牙啊!你所少的只是那么一点神韵啊!但这是一种境界,是无法言传的。我的师父方子春,住在东海的蓬莱岛上,他可以帮你,我们一起去请教他吧!”

于是师徒两人来到了海上的蓬莱岛,这时成连因为要到别处去接方子春,便命伯牙在岛上等着。然后“刺船而去,旬日不返”,伯牙一个人在孤岛上,开始时只能在海边踱来踱去,焦急的等待着师父回来。但怎么也不见师父回来,可能找不到师爷吧。

他也就不着急了。每天日升月沉,潮起潮落,他的心平静下来了。

“近望无人,但闻海上汩没崩澌之声,山林杳冥,群鸟悲号,伯牙怆然叹曰‘先生将移我情’,乃援琴而歌之”。在那一刹那,天地之苍远,大海之辽阔,惊涛拍岸,他觉得自己瞬间消失了,随手鼓琴,或缓或急,或高或低,一切都随之自然。

仿佛一切都是有生命的,天上的飞鸟在鸣唱着喜悦,大海的涛声在呼啸着深沉,远处的山峦安静而厚实,宇宙万物自有节律、大音希声、大象无形,当一个人望却自我,和于自然,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时,他的心神与天地韵律合而为一。

这时,身边响起了熟悉的声音,“伯牙,你得到了音乐的奥秘,好好修为吧!”成连回来了。原来,这里根本没“太师父”这个人。

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有“师法自然”之说,《周易·系辞》说:“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。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。”自伏羲始,古人仰观天象,俯察地理、综览山川景物中,已明白天地间存在着一种安静而有力的主宰力量,当人修炼到没有任何名利之心、没有杂念,就能体悟到那种力量的存在。所以师法自然,不是师其形,而是师其“心”。

千百来,中国传统音乐已融化为人们日常中的一部分,以乐辅礼,以乐施政,寓教于乐,“移风易俗莫善于乐,治民安上莫善于礼。”传统文化中把乐和礼融合在一起,形成了非常完整的礼乐文化体系。礼乐充盈于天地,合于阴阳,通于神明,高远深厚,使人心向善,纯化社会风气,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。

(待续)

(c) 1999-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




2026年神韵

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