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“忍”的中西故事

更新: 2020年12月19日
EMail 转发 打印
【明慧网二零二零年十二月十九日】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,看到人类生活困苦,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偷了火种送给人类。宙斯把普罗米修斯绑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,让他每天忍受风吹日晒、鹫鹰啄食肝脏的痛苦,第二天肝重新长好,再忍受同样痛苦。几千年后,赫拉赫勒斯把恶鹰射死,解救了普罗米修斯。

司马迁说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”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,受了宫刑后在狱中完成了巨著《史记》,留于后人。

其实,忍作为一种涵养,意义非常广泛,一般人认为“忍”是忍受。这只是一方面,“忍”还有忍耐、吃苦、吃亏、认识、接受、坚守、责任、成就、贵而不骄,胜而不悖,贤而能下,刚而能忍、忍中有舍,有刚柔相济,有为他人着想等等诸多的涵义。

俗称“忍字头上一把刀”,也不是一般人狭隘的理解心头上插一把刀也不作为,而是用刀下面的那个心来化解矛盾“忍化”,处事临危不惧,当机立断,避其锐气、智慧化解的办法,避免正面冲突,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损失,用利他善化的办法来解决矛盾。

忍,不是憋在心里,窝气;因为,憋在胸中气不顺,郁而化结,伤肝肾,伤肝则易怒,伤肾则智昏;智昏,则失言失态。所以说,忍应该是主动地、积极地去承受、化解,才能解决实质问题。

胯下之辱

北宋苏轼说过:“匹夫见辱,拔剑而起,挺身而斗。”这不是真的勇敢。真正勇敢的人,是在突然面临侵犯时,不与对方争斗,用忍让的态度化解矛盾,给对方以台阶下。即使是遇到无端的侮辱,也能够处之淡然,从容对待。

卓越的军事韬略和用兵智谋为后世兵家所敬仰推崇。(新唐人《笑谈风云》提供)

西汉开国功臣韩信的“大忍之心”让人敬佩有加。韩信少年时喜欢身佩长剑。

一天,他走在集市上时,一个年轻人当众侮辱他说:“你个子高大,喜欢带刀佩剑,其实内心却是很胆小的。”“你当真不怕死,就拿剑刺我;如果怕死,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。”

韩信仔细地打量那个年轻人后,就弯下身去,趴在地上,从他的胯下爬过去。满街的人都嘲笑韩信,认为他胆小。

后来,韩信成为刘邦的大将军,他将那个曾经侮辱自己的年轻人召到跟前,并告诉众人说:“这是个壮士。当年侮辱我时,我可以杀死他,但杀他没有名目,所以忍了下来,才有今天的成就。”

年轻人求饶,韩信赦免了他的罪过,还封了他一个小官。

忍让,并非是软弱向人低头称臣,忍让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,彼此之间能够和睦相处,彰显的是忍者的博大胸怀。

卧薪尝胆

卧薪尝胆,这个成语,家户喻晓,说的是睡草席,尝苦胆。几十年如一日这样做。讲的是越王勾践战败后,几十年来每天都坚持吃饭前尝一尝苦胆。这里的“忍”是一种坚持,一种责任。

公元前498年,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,但被越国击败,阖闾也伤重身亡。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,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侍奉吴王。

有一天,吴王生病了,勾践主动亲尝其粪便,并面露喜色地恭喜吴王夫差,说:“从粪便的颜色和味道判断,大王身体无碍,可以放心疗养。

三年后,吴王夫差送越王勾践回越国。回越国后,勾践依然过着在吴国的一样的生活,甚至更加勤俭,爱戴百姓,安抚官员,训练兵卒。

勾践把苦胆挂在座位旁边,坐着或者躺着的时候,都常常凝望苦胆,吃饭时也会先尝一尝苦胆。

越王勾践谋划二十二年后,平定了吴国被封为霸主,并把吴国占领的土地归还给楚国、宋国、鲁国等。

古今中外,能够成就一番大业之人,都有不同常人的意志力,坚如磐石的信念。

苏武牧羊

公元前100年,匈奴示好汉朝,愿意重修旧好,汉武帝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出使匈奴答谢单于。

当苏武一行人准备返回汉朝时,遇上匈奴内乱。苏武等人被匈奴扣了下来,要求苏武等人归顺匈奴。单于先派卫律用金钱和官位去游说苏武,都被苏武严词拒绝。单于便下令把苏武关到断水断粮的露天地穴。苏武被关到地穴后依然不改节,渴了就吃雪解渴,饿了吃身上的羊皮袄。单于见苏武意志坚强,钦佩他的气节,不忍心杀他又不愿放他回大汉。

周围树枝上嫩叶新出,归汉依然遥遥无期,苏武不免有些伤感,似是因此落泪,抬手用衣袖擦拭,其中一只羊仰面对着苏武咩叫,似乎是在安慰他。

于是,单于让苏武到北海一带去牧羊,并告诉他等羊生了小羊后才能回大汉。苏武到了流放地才发现羊都是公羊,他每天拄着汉廷的符节放羊。

十九年后,汉朝使臣从苏武的同伴口中知道了他的情况,才把苏武从北海接回长安。

苏武去时正是壮年,归来已是满头白发。苏武出使匈奴时,曾作诗留别妻云:“行役在战场,相见未有期。生当复来归,死当长相思。”

古人视因利益而背叛国君的人为“谋逆”,害怕死而放弃节义的人是作乱。苏武之“忍”是对大汉的忠心,坚守正义和节义而忍苦,不为金钱与官位所动心。冬去春来,花开花落,黑发变白发也不改其节。

(c)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。


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