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正不阿 清廉爱民(1)

EMail 转发 打印
【明慧网二零一六年六月二十三日】欧阳修字永叔,号醉翁、六一居士,吉州庐陵(今江西永丰)人,北宋文学家、史学家,官至参知政事。他喜读圣贤之书,追求君子人格,称君子“所守者道义,所行者忠信,所惜者名节”;为官四十余载,敢于为民请命,坚持正义,一生虽因触怒权贵而屡遭贬谪,然始终正气自若,风节凛然。他对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仁爱有深刻的理解且躬身践行,反映出一代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。

欧阳修四岁丧父,家贫,母亲郑氏曾以荻画地,教他识字。欧阳修天资聪颖又勤学,其母为他出众的才学而高兴,更希望他成为一个为人做事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人,常对他说:“你父亲曾做泗州和绵州两地的判官,他仁慈怜悯,办案非常谨慎,唯恐没有查明真实情况而冤枉无辜。对于死刑的材料,总是反复调查、核实,说人命关天、马虎不得。”“他俸禄不多,却常接济别人,因此家中没有剩余。做人一定要心存仁义,不要贪财图利,我不知道你将来有没有成就,但是知道你父亲行善积德,一定会有好的后代的。”这些语重心长的教诲,深深地印在欧阳修脑海里。

秉公直言

欧阳修二十四岁进士及第。他任职馆阁校勘时,一次,时任吏部员外郎的范仲淹因进谏触怒宰相吕夷简,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贬至饶州,在朝诸人如秘书丞余靖、太子中允尹洙等不少正直的大臣纷纷论救,但均被驱逐或打击;身为谏官的高若讷却因害怕得罪权贵丢掉官位,非但不站出来说公道话,反而竭力诋毁范仲淹的为人。一时间,满朝邪气,众人缄口不语。在这种环境中,欧阳修连夜写了《与高司谏书》指出:范仲淹“平生刚正,好学通古今,其立朝有本末,天下所共知”、有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之胸怀,因直谏反遭贬黜;而谏官高若讷却“在其位而不言”、“身惜官位”,趋炎附势而不敢主持正义,谄媚权贵以自保,这不是助纣为虐吗?欧阳修因写了这篇义正辞严的信,也被贬为夷陵县令。

庆历三年,欧阳修知谏院。连上奏疏,针对时弊,知无不言,所论者都是当务之急,其存于《奏议集》中知谏院时的奏疏多达十卷。如他在《原弊》中揭露社会时弊,《劝农敕》中主张兴修水利、课农桑,促进农业发展。他写的《论救赈雪后饥民札子》《论大理寺断冤狱不当札子》《论不才官吏状》等,无不心系民生,字里行间洋溢着凛然正气和过人胆识。

一次,皇帝生女,赏绫罗八千匹,欧阳修上书:“因皇女降生,于左藏库取绫罗八千匹。染院工匠当此大雪苦寒之际,敲冰取水,染练供应,颇甚艰辛……宫中用度奢侈,皆是亏损圣德。”至和元年,全国大部地区旱灾,国穷民困,然而有的官吏却大肆为宋仁宗营造楼台馆所。欧阳修上书,指出那些竭天下之财兴无用之役的官吏是“但欲广耗国财,务为己利,恣侵欺于官物,图酬奖之功劳。”坚请宋仁宗停修宫殿,养民力,节财用。宋仁宗很赞赏欧阳修“论事切直”的风格,采纳了他的意见,并夸奖道:“如欧阳修者,何处得来?”后来宋神宗亦称赞欧阳修“文章宿望,左右三朝”。

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刚到淮南上任,就搜刮十万现钱进献朝廷,以图取媚朝廷,为日后加官晋爵作铺垫。欧阳修上奏:“吕绍宁刚至淮南,竟用何术,于何处得十万钱以进,若以国库钱进献,将来各州县必至窘迫;若是搜刮百姓所得,则百姓一定困苦不堪。”坚决要求宋仁宗拒收,并派专人赴淮调查。结果,吕绍宁以盘剥百姓、谋取私利而被治罪。

宋仁宗重新起用范仲淹、杜衍、韩琦等人,不久,这几人又因直言触怒权臣被相继罢黜。欧阳修为他们分辩说“夫正士在朝,群邪所忌”,“君子同道,小人同利”,他因此也被贬知滁州。他虽身处逆境,但忧国之心不改,所写《读李翱文》就是赞扬“以天下为忧”的作品。此文赞赏唐朝李翱不愿叹老嗟卑而忧以天下,联系当朝有些人不肯以天下为忧,而真正以天下为忧的人如范仲淹等,却遭到贬斥的现状。

(待续)

(c)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。


    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