奉公爱民 节操自守

EMail 转发 打印
【明慧网二零一六年五月十七日】杨万里,字廷秀,号诚斋,南宋吉州吉水(今江西省吉水县)人,自幼勤奋好学,其父常以圣贤之道勉之,青年时进士及第,后官至秘书监。一生忧国忧民,“温厚慈仁,临事则劲节凛然,凌大寒而不改”,力主抗金,收复失地,以正直敢言、不畏权势、敢于为民请命而著称。

杨万里最初授任永州零陵县丞。当时,宰相张浚因坚持抗金被贬居永州。杨万里钦佩其为人,三次前往拜谒而不得见,于是写书信力请,表明自己心境,张浚看了很受感动。接见之后,张浚勉励杨万里要效法先贤的“清直之操”、不随波逐流,并勉之以“正心诚意”之学。此后杨万里便自号“诚斋”以明己志,并“终身厉清直之操”。

不久,杨万里任隆兴府奉新知县。时值奉新大旱,百姓生活十分困苦,杨万里上任时见牢中关满了交不起租税的百姓,官署府库却依然空虚,深知是群吏中间盘剥所致。于是他下令,全部放还牢里的百姓,并禁止逮捕、鞭打百姓,然后发给每户一纸通知,放宽其税额、期限。结果百姓纷纷自动前来纳税,不出一月,欠税全部交清。他的不扰民的做法,受到百姓称赞。

面对当时中原沦丧、江山唯余半璧,百姓流离,南宋朝廷偏安一隅、与金国战战和和的局面,杨万里主张恢复中原,反对屈辱求和。他向朝廷上书《千虑策》,包括“君道”、“国势”、“人才”、“论相”、“论将”、“论兵”、“选法”、“刑法”、“冗官”、“民政”等共30篇文章,深刻总结了靖康之难以来的历史教训,直率批评了朝廷的腐败无能,提出了整套的治理国家的方针策略。宋孝宗看文章切中时弊,任他为国子博士,后迁吏部郎中。他劝谏孝宗姑置不急之务,精专备敌之策,坚决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放弃两淮、退保长江的误国建议,主张选用人才,积极备战。宰相王淮问他“宰相何事最急先务”,杨万里以“人才最急先务”为答,并条上《淳熙荐士录》,举荐朱熹、袁枢等十六人,都是正人端士。

宋光宗即位后,杨万里任秘书监,连上三札,要求光宗爱护人才,防止奸佞,做到“一曰勤,二曰俭,三曰断,四曰亲君子,五曰奖直言”(《第三札子》)。一次,他因地震而上书朝廷,给皇帝提了十条意见,提醒光宗要正心诚意,杜绝朋党,将国家命运系之于人民,节财用、薄赋敛、结民心,民富而后邦宁、兴国,触怒了光宗,被贬为江东转运副使。绍熙二年,朝廷下令江南诸郡行使铁钱会子,杨万里以为不便民,上书谏阻,拒不奉诏,忤宰相意,改知任赣州。他未去赴任,辞官归乡。

杨万里是南宋杰出诗人,写了大量爱国忧时的诗篇。他在江、淮等地,亲眼看到沦丧于金国的宋朝大好河山和中原遗民父老,心中郁满国家残破的耻辱和悲愤,写了“何必桑乾方是远,中流以北即天涯!”(《初入淮河四绝句》)他写的《悯农》:“稻云不雨不多黄,荞麦空花早着霜。已分忍饥度残岁,更堪岁里闰添长。”此诗于其贬谪途中所作,他不为个人际遇而忧虑,当看到因天旱而水稻歉收,荞麦又因早霜而绝产,偏又赶上这年闰十一月,想到农民们该怎样挨过这艰难的时光啊!寄寓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。他的诗文或寄托家国之思,或呼吁抗战复土,或歌颂抗金将领,或讽刺卖国权奸,或写出人民对风调雨顺、安居乐业的渴望。他写的“小荷才露尖尖角,早有蜻蜓立上头”、“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”等诗句脍炙人口,以细致深入的笔触,描写出自然、万物的盎然生机。

宋宁宗时,韩侂(tuō)胄(zhòu)依仗韩皇后的权势,爬上相位,大肆网罗党羽,在朝中专权。他建了一座南园,以答应让杨万里入朝做高官为报酬,请杨万里为他这座园子作记。杨万里为人正直,一向鄙弃韩侂胄的为人,坚辞不作,说道:“官位可弃,记不可作!”韩侂胄听后大怒,只好让别人执笔作记。诗人葛天民称赞杨万里“脊梁如铁心如石”。庆元年间,朝廷几次封赠杨万里,皆被他辞却,以示其不阿谀权贵的态度。

杨万里立朝刚正,遇事敢言,指摘时弊,无所顾忌,因此时而遇贬。实际上他一生视仕宦富贵犹如敝帚,随时准备唾弃。在作京官时就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的盘缠锁置箱中,又嘱家人不许买一物,以免一旦离职回乡时行李累赘,就这样“日日若促装”待发者。他从不谋私利,每次离任时,都会将自己的俸禄余钱上交官库。他离任江东转运副使时,有余钱万缗,全部弃之于官库,两袖清风而去。

他归乡后,仍住在父亲留下的三间茅屋里,仅避风雨,每日躬耕隐读,安贫乐道,人称“其家采椽土阶,如田舍翁”。当时吉州太守史良叔去拜访他时,“入其门,升其堂,目之所见,无非可敬可仰、可师可法者,所得多矣。”见他家境如此俭朴、清贫,感叹说:“盖知谋国而不知营家,知恤民而不知爱身,其天性然也。”于是叫画工将他家祖宅及清苦生活场景画图而去,报奏朝廷。

受杨万里品行影响,其子杨长孺也以正道直行的操守闻名于史册,他任湖州太守时,敢于抨击权贵,为百姓做主,宁宗称赞他是“不要钱的好官”;任福建安抚使时,敢于秉公执法,对拒租抗税、欺压百姓的皇亲强宗予以处罚;任广东经略安抚使时,每日与家人粗茶淡饭,节衣缩食,却把自己节约的七百万缗俸金济助百姓——“代民输租”,深受百姓爱戴。他写的《代民输租》:“两年枉了鬓霜华,照管南人没一些。七百万缗都不要,脂膏留放小民家。”记录的正是此事。

杨万里一生正义敢言,不事权贵,这与那些斤斤营求升迁、阿谀逢迎之辈形成鲜明对照。岁月沧桑,那些曾经拥有的富贵功名何在?曾经权倾一时的势利小人哪一个不遭到人们的唾弃?只有美好的品质和仁爱的精神永恒,只有无私的境界和宽广的胸怀与天地同在。

(参考《宋史》《诚斋集》)

(c)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。


Advertisement